“科技重构出版生态,新人推动行业未来”,这是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在AI时代对行业做出的判断,本着“道虽迩,不行不至”的精神,广东人民出版社率先开启了“AI原生数智化出版平台”的探索。
如今,三个月时间过去了,全行业瞩目的这个项目成果究竟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项目时间线
6月4日,“出版AI生态示范项目”中标;
6月23日,“出版AI生态示范项目”启动实施;
6月—7月,项目组对已上线的部分AI提效功能进行了测试;
9月下旬,项目组基于全链路AI提效技术实施解决方案,已实现大部分AI提效功能点的成功上线;
10月下旬,计划实现“选题-生产-数字出版-营销”流程的优化与升级;
11月下旬,计划实现出版行业专属数据语料库升级,完成关键AI模型微调;
12月底,计划完成“AI原生数智化出版平台”全面升级。
9月22日,广东人民出版社召开“AI原生数智化出版平台项目中期汇报会议”,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以及编辑们的真切体验,给出了令人振奋的答案:人工智能已经在出版全链条展现出实效,带来的改变不再是设想,而是现实。
起步即稳:从理念走向实践
今年3月,广东人民出版社与数传集团达成合作,共同推进以人工智能为核心驱动力的出版生态转型。
“我们必须以更高的站位谋划出版与AI的深度融合,让传统出版流程在智能技术赋能下实现全面升级。”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在会上强调。
南方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广东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社长 肖风华
6月初,项目正式启动。数传集团抽调各部门骨干共26人组成项目小组进驻广东人民出版社内,完全镜像出版社工作流程,逐一调研业务需求,记录业务数据,全面梳理流程痛点,并深入编辑、运营、发行等13个部门,访谈近百位一线编辑,开通219个测试账号。
出版社编辑对该项目表现出极大的期待与热情,测试账号使用活跃度极高。短短两个月,全AI提效工具的使用量就高达1.2亿字,其中仅审校测试量就达到6700多万字。
“事实证明,这是关键而扎实的一步,”数传集团执行总裁施其明在会上回顾道,“从一开始,我们就与出版社建立了面对面的深度交流机制,确保每一项功能都能对应实际需求。”
数传集团执行总裁 施其明
成果凸显:中期成绩超出预期
截至9月下旬,项目已实现大部分AI功能点成功上线,涵盖选题编辑、图书生产和营销发行等环节。
从一线反馈的使用情况看来,中期成果已经超出了预期。
广东人民出版社人文创新出版分社编辑赵瑞艳坦言,最大的改变发生在选题阶段。“AI帮助我们快速梳理热点趋势,分析读者偏好,甚至能生成初步的选题方向建议。这大大缩短了前期调研时间,让选题更加贴近市场。”
在生产环节,AI翻译、写作、专业术语审校、逻辑检查等功能逐步上线,尤其是在“三审三校”环节,AI实现了真正的线上化与无纸化。内容编辑中心编辑帅梦娣介绍:“数传审校平台已经成为我们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助手。它不仅准确率高,能发现错别字、标点、格式统一等问题,还能捕捉逻辑和知识性错误,并提供修改依据。”她特别提到,这一平台链接了法律法规、国家权威数据库等资源,“在审校过程中,AI会提示一些专业性很强的错误,这对于我们提升业务能力帮助很大。”
此外,项目推动了流程层面的系统重构。73个业务流程被纳入数字化管理,涵盖13个岗位和30类业务角色,设置百余项权限控制,实现了从串行模式向并行与智能化处理的转变。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项目组披露,中期阶段,出版全流程平均提效已超过20%;预计到年底,整体提效水平将提升至30%。项目组还形成了《AIGC出版全流程应用效果数据报告》和《AIGC出版全流程应用指南》,为出版社提供了科学评估依据和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未来可期:从阶段突破到全面升级
根据规划,项目将于年底完成选题、生产、数字出版与营销的全链条优化。预计出版全流程平均提效将提升至30%以上。下一步将推进出版行业专属数据语料库升级与AI模型优化,进一步提升审校与营销决策精确度。相关管理规范与制度也将陆续出台,为AI深度融入出版业务提供保障。
施其明表示:“未来三到五年,是出版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窗口期。广东人民出版社率先完成平台建设,将在新一轮产业格局中掌握主动权。”
肖风华则强调:“AI原生数智化出版平台项目不仅是广东人民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更是南方出版传媒探索智能出版未来路径的关键实践。”他指出,目前项目已初步展现了出版智能化的巨大潜力,未来项目投入实际应用后,出版业将在人员、组织与机制上迎来系统性变革:人员上从固定职能迈向“人机共生”,重构职业能力矩阵与强化智能体管理;组织上形成“稳态+动态”的双轨架构,兼顾质量底线与市场响应;机制上以数据驱动重构生产流程,实现业态智能化融合发展;这将推动出版业从传统模式迈向智能生态,重塑行业核心竞争力,高质量、智能化、融合创新的出版新时代正加速到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