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AI赋能出版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召开。在主题演讲环节,各界专家分享了对AI赋能出版的深刻洞察、实践成果和未来展望。
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永坚作“AI大融合 出版业智能化转型‘新引擎’”主题演讲时指出,AI以其远超人类大脑的信息处理能力,正对出版业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效率革命,出版业面临价值链无限延伸、知识资源开放互联、知识服务广泛触达与极致个性的深刻变革,推动出版业由“小行业”向“大产业”跨越式发展。
大会作为“书香长江”阅读周·武汉书展的重磅活动,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共武汉市委宣传部指导,武汉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主办,吸引来自全国的行业协会、出版机构、技术企业与专家学者等近200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出版业数智化转型发展新路径与战略前景。
文章要点
出版边界被彻底重构:出版不再是“小行业”,而是联结教育、文旅、医疗、法律等多元领域的“大产业”。
价值链无限延展:知识从静态传递走向动态赋能,从“一次性交付”迈向“持续性服务”。
模式实现根本转型:出版正从“出书”走向“出数”,从“卖书”走向“卖数”,数据成为核心资产。
生产要素深刻变革:出版机构将引入“智能员工”,实现“人类决策、智能执行”的新型生产方式。
文化优势与科创环境叠加:湖北等出版重镇有望在全国率先形成示范效应,打造出版新高地。
数传集团董事长 刘永坚
近年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动能。出版业作为以知识组织、逻辑构建和价值传递为核心的行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重塑机遇。从人类知识传递的效率瓶颈突破,到大规模知识处理的方式变革,智能技术正推动出版从“小行业”迈向“大产业”。在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这不仅是一场工具升级,更是一场关乎行业未来的生态革命。
重构出版边界,延展知识价值链,推动“小行业”向“大产业”跃升
长期以来,出版常被认为是体量有限、系统封闭的行业,其作用更多停留在知识的线性传递。然而,随着智能化的介入,出版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展,逐步成长为广泛联结社会各领域的基础设施。“小行业”向“大产业”跃升正在发生。
何为“大产业”,在我看来有三重意义。
“大产业”的第一重意义,在于价值链的无限延伸。出版不再局限于将知识从作者传递到读者的单一流程,而是通过“知识活化”实现从上游生产到下游应用的全链条拓展。内容经过系统筛选与加工,不仅可用于教育教学,还能服务文旅体验、企业培训、医疗咨询、法律合规等多种场景,实现了从“一次性交付”到“持续性服务”、从“单点传播”到“多维赋能”的根本转变。出版机构不再只是书籍的生产者,更是知识价值的提供者与产业场景的赋能者。
“大产业”的第二重意义,在于推动知识资源的开放互联。过去,知识往往被囿于学科壁垒、版权限制或媒介形态之中,形成“信息孤岛”。智能化的语义理解和关联推理能力,使知识之间能够被重新组织、实现跨域融合、形成动态关联。出版机构借此打破了原有的学科和机构边界,实现知识的自由流动和高效共享。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知识发现与再利用的效率,也为跨界创新提供了丰厚土壤。出版因而不再是“封闭的港湾”,而是“开放的枢纽”。
“大产业”的第三重意义,则体现在知识服务的广泛触达与极致个性化。出版内容可依托智能技术,根据读者的知识背景、学习目标和使用习惯,动态调整知识密度与认知路径,进而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方案与学习服务。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学习效果,也降低了知识获取的门槛,使出版真正走向普惠。知识不再是少数群体的专享,而是全社会共享的公共资源。
以智能为“生产要素”,出版模式加快重塑
出版业的深刻变革,还在于生产方式的转型。智能化将成为出版的核心生产要素,推动出版机构从“人力密集”转向“智能驱动”。
首先,出版机构可以“按需引入智能”。正如电力与云服务一样,智能化将成为可以随时采购和灵活部署的生产力资源。企业不再依赖庞大的人力规模,而是通过引入“智能员工”,让其承担大部分基础性、重复性劳动,形成“人类决策、智能执行”的高效模式。这样,出版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将不再是传统的人力资源,而是整合智能资源、驾驭智能生产力的能力。可以预见,未来出版企业的组织结构将更为精简灵活,巨型雇主的格局将逐渐被打破。
其次,出版业将完成从“出书”到“出数”、从“卖书”到“卖数”的跨越。数据是新时代的战略资源,而出版数据因其高质量、高规范、跨领域、全周期的特性,成为极具价值的产业资产。出版内容经过严格编审,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覆盖社会各行业与人群,具备跨场景的复用潜力,并且具有持续增值的长尾效应。这些特征决定了出版数据不仅是生产要素,更是可沉淀、可治理、可变现的核心资产。
我们在实践中,已推动构建出版行业的可信数据交流平台,探索出版数据的资产化路径。通过对出版业务数据、内容数据与用户数据的积累与加工,出版企业可以在数据入表、语料交易、决策支持等多个环节实现价值落地。出版不再是单纯的书籍流通,而是知识与数据双轮驱动的产业链条。
立足文化底蕴,汇聚科创动能,打造引领全国的出版新高地
出版业的深刻变革,不仅是技术的选择,更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文化大省、出版重镇而言,如何在这一场变革中赢得主动,成为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首先,要立足深厚的文化资源。湖北拥有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出版传统,这为出版业的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升级提供了独特优势。无论是学术出版还是大众出版,都在这里形成了坚实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一文化底色,才能更好地将出版与智能化深度融合,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与全国引领力的出版新模式。
其次,要依托坚实的出版基础。出版业的变革不仅仅是生产环节的改造,更是全产业链的重塑。湖北出版业长期积累的产业集群效应,为出版业与教育、科研、文旅等行业的协同发展奠定了坚实根基。在这一过程中,出版机构要敢于突破传统,主动构建知识服务体系,推动出版由“内容提供”走向“服务供给”。
再次,要发挥优越科创环境的支撑作用。湖北省在科技创新方面拥有丰富的资源与优势。出版业应主动融入这一创新氛围,将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把智能化转型与产业协同提升紧密结合,探索更加符合时代需求的出版路径。通过技术驱动与文化赋能的结合,出版业有望在这里率先形成示范效应,打造全国领先的出版新高地。
END